江城足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江城足球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大学精神迷失教育生病 大学生学习态度功利化

2010年10月01日 22:59 佚名 点击:[]

谈起新时代年轻人,人们形容他们身上背负“新三座大山”:以“蜗居”为标志的住房和物质压力,以“蚁族”为代表的理想和现实的冲撞,以及职场上的争斗等社会现实。尽管尚未踏入社会,但是大学生也感受到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焦虑感,为了避免离开象牙塔的庇护就遭遇生存与生活的窘境,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趋向现实与功利。

最近,几位重点大学校长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学习态度提出批评。记者采访中也发现,许多大学生把“对工作有用”作为学习的指挥棒。

选课只求好过、不求兴趣

“说句心里话,每次给学生上课时我都盼着下课铃早点响。”在北京一所大学教大学语文的李岩对记者说。“不是我不敬业,而是没有良好的互动,不少学生把大学语文课看成自习课,背英语单词、自学计算机编程知识、看参考书准备考证等,还有不少人缺课,讲课时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听课,感觉一个人站在讲台很孤独。”

作为一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博士,李岩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很有信心,感觉备课也很充分,讲课也并不枯燥。为什么学生对自己的课不感兴趣?李岩坦言,是因为大学语文对理工类学生找工作起不到直接作用,很多学生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应付了事。“大学语文竟成问津者寥寥的冷门课程,实在让人感到痛心。文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与生命质量的作用被忽略了。”

近日,在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老师有着和李岩类似的抱怨,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哲学、音乐欣赏、美学等人文学科,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学分。

“今年开学后选课前,我们就已经向师兄师姐请教,哪些老师的选修课容易通过,哪些课不经常去听课也能过。选课时不少同学都参考这些意见进行选择。”北京工业大学读大三的徐于洋对记者说。

许多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非常现实,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必修课中与提高专业水平关系不大的课成了变相的自习课,选修课的选择功利味越来越浓,只求好过、不求兴趣,或者只选对就业有帮助的课程,不求提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举例说道,有大学生抱着这样的想法:“选课只看时髦与否,上一门课只管拿到学分就行,毕业只要在社会上找到好工作就好”。令人忧心的是,这种教育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不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

证书证明素质?

尽管开学不到一个月,课程并不紧张,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会计专业的大三学生范同(化名)还是把每天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她在大二时拿到了计算机三级证书,这一学年的目标是拿下英语八级,日语二级。“我这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学校语言类专业最好,会计专业的竞争力不大,我只能多考证增强自己的实力。我怕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也成为‘蚁族’的一员。”谈到未来,范同有些焦虑,证书能给这位来自广西农村的女孩带来几分安定感。

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许多大学生无暇顾及校园的风花雪月,如何迎合市场需求,训练职业技能成了当务之急。

记者近日走访几所培训学校,发现注会、司法考试、对外汉语考试培训班等报名火爆,相当一部分报名者为大学生。在高校的教室,为考各种证书而上自习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在考证大军中,就读就业前景不客观的专业的大学生占了多数。相比热门专业的学生,他们更热衷考证,证明自己除所学专业之外的能力,以增加就业砝码。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下,一股“证书化”热潮涌现,大学生热衷考证,这种行为也受到不少高校的鼓励和支持。

据媒体报道,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注重对学生技能化、职业化训练,把素质“证书化”。这样的大学教育,可以保证学校有较高的就业率,但培养的学生却缺乏长远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

知识的“价值层面”被遮蔽

9月25日,在南京大学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南大校长陈骏向3500多名本科新生指出:大一新生不要只为找份好工作而学习。

校长的心愿是美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本科生从入学之时都不能不思考毕业后如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这份好工作,为了将来免于陷入窘迫与尴尬的境地,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前不久,杨玉良透露说,复旦大学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做学术演讲,时常会有学生冲上前请名家在已经写好的推荐信上签名,以便申请国外名校。“像这样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杨玉良认为,当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与当前教育一味注重知识传授,轻忽人的根本德行培养,教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关。

早在封建社会,“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将教育的功利意义揭示得再明白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谈到大学教育,知识的“技艺层面”仍然得到最大化的表达,而“价值层面”越来越被遮蔽。

大学精神的迷失和市场的诱逼令教育“生病”。面对一些大学生视教育为追求个人目标、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好工作”成为接受大学教育的最大目的的现状,有学者指出,抱持功利教育观,能造就的也只能是对个人身心健全与否无知无感、对他人和社会不闻不问的“工具人、橡皮人”。

上一条:1978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始末 下一条:奥巴马:中国教育水平正赶超美国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