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化运作计入学分贴近社会确定选题搭建科研平台吸纳学生参与
河北经贸大学精耕细作思政课实践教学
本报讯(记者周红松通讯员阎世锋)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思政课入心、入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河北经贸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精耕细作,将实践课程实现项目化运作并计入学分,指导学生带着选题进行社会调研,让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触摸生活温度、感受社会发展,收到良好成效。如今,该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学生们也说,“带着问题听课,对思政课感兴趣了”。
河北经贸大学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始于2004年,然而几年下来,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学主题不鲜明、方式方法简单等问题逐渐凸显。该校进行的一次思政课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教学流于形式,收获甚微,甚至有部分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参与。“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计理念已经落后于学生的需求。”马列部主任柴艳萍深感触动。正是这一触动兴起了该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学校对多年来思政课教学进行认真总结反思后,提出了突出实践教学独立地位,全员参与、全年贯穿、全程跟踪的项目化运作模式,并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成绩合格记2学分,与学位、学历挂钩。并贴近社会确定选题,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实践认知活动。
2012年暑期,马列部在20多个选题中,让学生分组讨论,侧重推出了“红五军团的河北籍人物、事迹、遗存调查研究”、“农村居民收入调查”等10多项社会实践课程选题。该校500多名学生分10个小组赴全国7个省区调研了红五军团指战员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董俊彦、孙毅等人的革命历史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深深地打动了大学生。2011级学生张茜芸在实践报告后这样写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一次实践触动了我,从今天开始,我要帮助我能帮助的人。”
暑期调查结束后,张茜芸和她的调研小组利用课余在校园开始进行“寻找平凡的良心——寻找身边感动的人或事”的走访调查。一桩桩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却挖掘出一些“草根英雄”,发现道德就在身边,善行从未远离校园。在调查中,学生们发现了坚持8年卖水果为儿子治病的耿会伍老人,老人的坚韧及浓浓的亲情深深感染了学生,更让大家惊喜的是,8年来,该校学生一代接一代地主动购买“助残水果”帮助老人。该校学生还自发建立志愿小组,每周15名学生都会到石家庄市天苑小学帮助农民工子女。“一次认知实习的调查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该校党委书记王莹说。
实践课程实现项目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是河北经贸大学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的又一特色。该校的教师每年都承担着国家级、省级科研任务,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教师有关思政教育江城足球网:项目的调查研究,使学生既能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又能锻炼实践能力。今年寒假,学校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调研,仅郭建教授的国家级课题“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研究”一个项目就有210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学生参加进来,到城乡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源和数据,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科研项目的统筹下,大学生的认知实习会更加系统和科学。”郭建说。
《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