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观点1】
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是今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赛项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认为,通过大赛,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水平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温涛:对促教促改有实质性贡献
五大亮点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亮点一:赛题设计充分体现赛项注重工学结合,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蓝本的指导原则。大赛赛题以某集团公司的实际网络工程项目为背景,内容涵盖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组建与安全配置、服务器配置与应用、网络安全4个部分,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岗位要求的全部工作任务。赛后,许多院校代表希望大赛组委会尽快将试题解密,以便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大赛的“复盘”,让学生重现赛场情景。这也体现出参赛院校对赛题设计的认可。
亮点二:大赛成为IT职业教育改革“风向标”。大赛设计之初,大赛筹委会对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找准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盲点”和学生的“能力短板”,有针对性地设计赛题,这样才能将高职院校IT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赛后,很多院校反馈,通过此次大赛发现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战要求的差距,找准了IT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亮点三: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大赛筹备前期,思科公司、神州数码、H3C网络、锐捷网络等国内外主流网络厂商积极参与大赛的方案设计,与院校专家充分讨论,确保大赛项目的设计体现行业发展、技术前沿和工程标准。尤其是本次大赛的合作企业,不仅为大赛提供了全部的竞赛设备,同时企业专家参与了竞赛规程设计、赛题开发和评判过程。通过大赛,企业向高职院校传达了网络工程领域的技术趋势和人才能力要求,构建了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亮点四:引入新技术,适应网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IT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产业主流技术、主流设备和行业标准。考虑到国家为推进“三网融合”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大赛将语音网络配置与调试和网络安全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迎合了国家产业发展要求和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两家企业为大赛提供了网络工程的主流设备产品,从而推动了先进技术和主流产品在高职院校IT专业中的应用。
亮点五:面向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保证比赛规范的前提下,大赛执委会制订了赛场开放和体验方案,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进入赛场近距离感受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技能和风采,体验网络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魅力。
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竞赛中,我们发现有些选手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戴过安全帽,有些选手甚至把没吃完的盒饭随手放到正在安装的键盘上,明显缺乏良好的职业习惯;有些代表队分配两个人去做只占分值15%的综合布线部分,而网络配置、服务器配置两大块内容则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反映出参赛选手在工程计划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有些参赛队对施工用料没有提前规划,现场物品乱摆乱放等。这些表现显然不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标准,是今后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的。
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从比赛成绩看,在获奖的代表队中,东部沿海省份占到42个。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差距还比较大,IT产业落后区域的人才培养水平还比较低。
从比赛结果分析,大部分参赛代表队只能完成比赛内容的50%,有些代表队甚至只能完成不到20%,个别代表队在部分项目上得分为零。比如,在综合布线和网络设备配置方面有些院校得分很低。主要原因是这些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走了样,将工学结合简化为“学徒制”,忽视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参赛选手在遇到新问题时无从下手,缺少学以致用的能力。而大部分院校则是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脱节,理论知识传授与项目教学、能力培养没有做到一体化。
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而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地区和院校的优势,建设特色院校、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为使IT职业教育更有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做好区域IT相关产业调研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从而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还需要搭建不同区域间职业院校和企业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整合优质资源,推进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观点2】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文锦是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亲历者。对于学院在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苏文锦将其归结为学院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百项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不断提升的结果。
苏文锦:绝不是为了培养几个获奖选手
从2008年开始,苏文锦每届都以福建省领队的身份带队参赛。3年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从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到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直到本届大赛获得了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今年终于夺得了号称‘技能奥林匹克’的一等奖,而且一下拿了2项,真的非常不容易”。苏文锦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要求,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紧紧围绕所有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面向所有学生和所有专业,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百项技能大赛”,并评选表彰“技能之星”和“技能标兵”。
苏文锦介绍说,学院开展“百项技能大赛”,是为了适应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先进技术应用层次为主导,展示相关产业、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比赛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展示和考察选手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坚持高技能与高效率相结合;坚持行业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
在“百项技能大赛”推动下,全院形成了“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强技能”的浓厚氛围和激励机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两年来共有12名学生获得“技能之星”称号、39名学生获得“技能标兵”称号。近两年,学院共有498人次在全国、全省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优异成绩。
今年,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大赛各项建章立制工作,使大赛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道路。苏文锦对此有自己的理解,“教育部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目的是要以大赛为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它绝不仅仅是为企业、学校能够发现几个在专业领域特别突出的人才,而是要引导千百万职业院校学生都成为技能好手”。
苏文锦建议,要使江城足球网的高职院校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更加深刻地认识技能大赛的意义,引导江城足球网学生自觉参与到技能训练和技能比赛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高职院校有更加充足的实训设备和办学经费。在校企合作上,应建立完善的参与机制,鼓励江城足球网的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对于在技能比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也要注重建立引导机制,探索免试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路径。
【企业立场】
曾经承担今年大赛高职组“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赛项的裁判长阚有波,是安莱(北京)汽车服务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认为,通过大赛看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对接不紧密的地方,只有加以改进,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阚有波:培养必须符合企业需求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对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阚有波介绍说,汽车维修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常规项目和诊断项目。汽车维修行业不仅需要掌握熟练动手技能的常规养护人才,更需要脑体结合诊断故障的人才。因此本次高职组竞赛的主题就是:时代呼唤“汽车医生”。因此,在赛题的设置上秉承了几个原则:一是理论试题中30%的题目属于实车案例试题,让理论考试非常接近企业实际;二是实操项目完全采取企业实际内容,所有的故障都是车辆现实中会遇到的问题。在竞赛评判标准上,大赛提前将所设置的诊断故障流程编制出来,选手要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诊断思路进行实操和填写诊断记录,裁判跟踪选手的诊断操作过程,并依据选手的诊断记录逐句打分,最后形成一份有记录、有操作的成品。
阚有波说,大赛还有一个功能就是选拔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目前,汽修行业的多数工作人员是由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其中不乏从大赛走出来的优胜者。但是,我国汽修行业目前仍存在三个不合理之处。一是重猜不重诊。由于目前我国多数汽车从业人员汽车知识水平低,“乱猜”之后“乱拆”成为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问题是在拆中发现的,而不是在诊断后确定的。二是以“模糊换件”概念替代“精准配件使用”寿命。很多修理技师在判断配件寿命的时候都会以“这个配件好像有问题,该换了”、“这个刹车片磨损的差不多了”之类的判断方式决定是不是该让车主掏钱。三是没有专业诊断师的培养渠道。目前大多数“汽车医生”出自“汽车护士”,是由换件工练就成的诊断技师,真正科班培养出来的合格“汽车医生”太少了,这是汽车维修行业整体素质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不合理,折射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不合理,阚有波认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用工需要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职业特征:一是能不能胜任基本工作内容;二是能不能了解本岗位后续发展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三是能不能具备该岗位的职业道德。因此,对职业院校汽车维修的相关专业来说,就需要借鉴汽修行业的培训经验,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用真实的汽车维修项目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企业专业技术总监、企业技师和教师一同开发专业课程,有关专业课程要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试听和审核;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进行项目管理;对真实故障的案例进行要点、难点、分析、测量、标准、知识补充等方面的系统讲解,等等。
【专家观点】
作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邢晖认为,每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展示台、竞技场,选手们在这里找到了成功的自信和职业的理想。
邢晖:让江城足球网职校生追梦高技能人才
每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展示台、竞技场,让选手们在这里找到了成功的自信和职业的理想;“赢在手中,强在技艺”的“武状元”们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和“院校专业全覆盖,教师学生齐参与”的制度设计,使职业教育在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等机制上,走出了独特的类型道路,也起到了关注职教、崇尚技能、尊重技工、鼓励创造的宣传作用。其中,有几点尤其值得强调。
首先,对技能精英要高度重视,使其领跑高技能人才方队。
与高考后各省、各学科的状元、榜眼、探花们相比,这些冠军似乎还不够闪亮耀眼,光环仅局限在战线上和相关领域内。因为职业教育的技能大赛远没有普通教育的高考那样受到全社会瞩目,这种文化氛围有根深蒂固之源,农村与城市、中产与平民、蓝领与白领、技能与学术、就业与升学、资格与文凭、劳力与劳心、职教与普教,二元结构的长期分野和严重失衡,让江城足球网的人总想追求后者而回避前者。这绝非是一种公平的、理性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风尚。因为人才是分类分层的,学术型有精英,技能型也有精英;教育也是分类分级的,普通学科类有地位,技术技能型同样有价值,而且在当今的我国,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怎么强调、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占到技能劳动者的28%”,这是中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和目标。应该说,所有参赛选手都具有了技能精英人才的潜质,再通过学校学习、工作岗位实践和磨炼,成为高技能人才方队的领军人物指日可待。要鼓励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和社会的使命,更是政府的责任。各地根据实际给予冠军以及获奖者一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给予他们一些优惠的待遇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太应该了。还应建立对获奖选手合理有效的培养开发、选拔录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机制,因为这已不是对哪个人的恩惠和待遇,而是对技能精英人才如何重视的社会信号,不可小视。
其次,对江城足球网职校生因势利导,使其树立高技能人才的理想。
全覆盖意味着多数人的追梦。“分数不代表成败,学历不等于能力”,“人人都能成才”、“技能型人才同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应该是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之最高理念。被媒体和社会热议的工人标兵巨晓林,“从农民工到高级工,再到技术导师”的奋斗道路,揭示了新时代新型工人的价值选择,也说明了劳动大军在素质要求上的转型升级,更呈现出“有志者事竟成”的朴素道理。从历届大赛获奖选手那里,我们也得到江城足球网的启示:职校的学子同样可以大有出息,成功和自信源自高超精湛的职业技能,技术技能也有高含金量和高附加值,也有不断追梦的发展空间。职校生完全可以挺起胸膛骄傲地说:“我能行,我要做高技能人才。”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正是这群“准高技能人才”的路径追求。尽管目前职校生的质量还遭受种种质疑,但是他们有足够的实力,通过自身“做人、做事”的努力,通过练就娴熟高超的技艺,跻身于高技能人才的队列中,从而赢得社会的尊重和青睐。
【记者观察】
大赛背后的意味
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像一个“检阅场”,不仅为全国职业院校的师生提供了高水准技能竞技与切磋的平台,也把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向社会进行了展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倡导和发展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赛之后带来的沉淀与反思以及技能比拼背后引发的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标准的更加关注、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思考、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探索,比大赛本身更耐人寻味。
通过大赛,结合社会用人标准反观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会发现许多不足。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如果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仅掌握了娴熟的技能还不能称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教工作者或许应该反思,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是不是具备了职业素养和意识?如果还有不足,是哪个环节还存在问题?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不再遥远,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即在于此。
在今年大赛一些项目的比赛中,部分选手由于不规范操作,致使比赛用的设备零件偶有损坏,有些要修复好的话,需要数万元。“这其实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中的问题。”数控赛项裁判长、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对此表示,出于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和大赛中来。因此,大赛无论是赛项设置、比赛设备、工艺要求等都与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逐渐靠近,“大赛就是‘真刀真枪’的实际操作,所以学校在日常与企业的合作中,对接紧密与否,很容易通过学生的技能操作流程反映出来。”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设想一下,假如是在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下出现了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又岂止是数万元所能弥补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其最佳手段就是校企合作,它能够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设备、设施缺乏的问题,学生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匮乏的问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等等。校企合作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校企对接,把这些益处一一落在实处的不多。通过大赛,职业院校正好可以反观一下,我们是否与市场紧密结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更新专业设置,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解决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的孩子在读中学,以前一直认为考不上本科就没有出路,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这些孩子做得这么好,职业教育还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今年大赛“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比赛体验区,市民李先生对修好了自己“爱车”的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刮目相看。
通过大赛的示范效应,和李先生抱有一样想法的人们不在少数。大赛之后,不少地方尤其是大赛举办城市天津的职业院校招生咨询异常火爆,这不能不令人反思。我们一直说职业教育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不够,除去一些外因,职业教育内部是否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职业教育教授的技能是不是企业所急需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不是毕业即能上岗?其实,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群体,只要职业教育带来的益处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那么,我们一直所期盼的重视劳动、尊重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将不再遥不可及。
■本报记者 李丹
《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