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四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问题。
一、问题
当前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新疆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有限;
二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当干部、坐办公室”,不愿到企业去,不愿从事服务业等行业。
三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较弱,交流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四是职业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对策
(一)肩负使命 勇于担当
学院党委把办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全校形成“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地方乃至全疆的未来”的共识,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美好明天”作为农职院人的价值追求。
(二)产教融合 提高质量
1.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校企合作就业平台
提出“融入产业办专业,融入生产施教学,融入企业促就业”办学理念,背靠行业企业群,建立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新疆畜牧学院等理事会办学体制,以喜多粒公司为代表的“引企入校”办学模式,以天海学院为代表的“入企办学”模式,在天山南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双基地”。
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遵循农业生产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一轮半”实践、“两周期、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践教学比例,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3.改革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
为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和专业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实施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实习等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民汉学生思维、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融通。
4.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精神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课、学生党团建“五进”工程(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企业、进网络)、“三下乡”社会实践、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三)加强指导 转变观念
1.转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
分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
2.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创业
创新“千百十”创业模式,即培养“千人”创业意识、培训“百人”创业技能、扶持“十人”创业明星。分专业成立“沃尔多养殖合作社”等六个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举办创业大赛,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创办企业。
3.建立奖惩机制
制订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设立“基层就业典型”、“就业优秀指导教师”、“就业优秀班主任”等单项奖。
(四)做好服务 长期关注
1.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应聘技巧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简历设计、模拟面试等大赛,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和应聘技巧。
2.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向调研,针对学生意向开展专场招聘和企业座谈会,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
3.把少数民族毕业生推介到用人单位
走遍天山南北,走进千家企业,坚持不懈地上门推荐,感化企业接纳少数民族学生。
4.建立少数民族毕业生援助机制
制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建立求职困难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对毕业生长期关注,持续指导,实施“招回制”。
三、成效
学院每年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70%,涌现出全国“三支一扶”先进个人努尔扎提、新疆优秀村官祖丽胡玛尔等就业之星。根据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3),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89%、就业现状满意度69%、创业率4.6%,比示范性高职分别高7、8、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