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回归教育规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校长邢耀华说,“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注重育人,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养德。因为,在现有教育模式下,‘教书’与‘育人’相比,‘教书’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培’也做的到位了,但‘养’却远远不足。”
走进位于新疆库尔勒市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所有人都会被这里浓厚的育人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和美丽的校园环境所吸引——修葺一新的主教学楼,绿树映着粉墙,书声伴着花香;整洁的楼道里,干净明亮的地面辉映着美丽雅致的图片;“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红色大字牌匾,以及以“为民办学,为国育才”等内容的宣传橱窗和板报、墙报,还有艺术节成果展示,这些传统而丰厚的人文资源,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营养丰沛的环境。
置身其中,学生们不仅会被校园的美丽、洁净、和谐所吸引,还会为这所学校崭新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所感动。
没有新的理念就没有新的发展——
六大理念,为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要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首要的就是要有新的理念来指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校长邢耀华和校领导班子,从培养全面素质、学有专长、慎独求真、善于合作、追求卓越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大理念。
这六大理念内容包括“一个意识、两种精神、三大工程、两大方面”。即:“重一个意识——创建名校意识;倡两种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强三大工程——同心工程、形象工程、质量工程;抓两大方面——队伍建设、科学管理”,即“一二三二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之下,向老师们提出:“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博爱关怀学生,以严格的要求管理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科学的讲授发展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即“六大教育理念”。
巴州二中还制订了“六字”治学原则——严谨、开放、反思。邢耀华认为,严谨就是要在施教上慎之又慎;开放,则既要教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建立本学科知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要兼容百家、传达百家之言;反思,就是要克服模式化,进行反思性研究。可以说,严谨是一种治学的态度,开放是一种育人的方法,反思则是一种提高的手段,三者相辅相成,为巴州二中的教职工带来了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这些理念都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并运用于各自的教育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践当中,进而带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实现了巴州二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新的理念,使巴州二中对如何建设、发展学校进行深刻的思考,不断提升对巴州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巴州二中站在了高起点上,并逐步朝着一所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的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的目标迈进,成长为一个教育环境、主体诸要素、各学科和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巧妙整合体。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抓培训,锤炼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力,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教师。邢耀华认为,对于教育来说,教师队伍十分重要,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巴州二中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巴州二中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工作方案》,做到了《纲要》、《课程方案》《课标》、《课标解读》、《教参》等资料人手一套。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培训。
2007年暑假,15名教师参加了乌鲁木齐课改骨干教师培训,全体高中教师参加了网络远程课程通识培训,让广大教师了解课改新理念及新的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课堂观、评价观,了解新课改的主要理论依据及新的学习方式。2008年暑假,全体高中教师参加了以解读课程标准为主的国家教育部第二次举办的网络远程课改培训,使广大教师了解新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了解“三维目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新知识。
2008年秋季开学后,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对广大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学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知识的培训,以加强新课改的理念与具体课堂教学的对接,使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巴州二中分三阶段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的目标,并且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为推动课改,巴州二中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校际交流。近年来,先后共派出100余人次领导和教师分批到北京、上海、浙江、云南、河南、陕西、江西、宁夏、新疆乌鲁木齐等地学习、考察,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各类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达150人次,参与校际交流的有90余人次。
2008年以来,邀请了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自治区新课程专家张安庆、乌市教师刘新立、庄军等人,来巴州二中作专题讲座或上示范课。巴州二中高中全体教师参加了周期内继续教育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学校每年为新进教师举办专门班,进行岗前培训;并对教龄在3年以下的教师进行培训。新课程实施两年来,巴州二中已举办了两次大型新课程汇报、示范课活动。还在2009年9月组织了9门学科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交流会”,总结了优秀做法,在全体教师中推广。
2010年5月,巴州二中承办了“自治州高中新课程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州各校的30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巴州二中有6位教师为与会教师上了观摩课,他们还分学科与全体教师一起进行评课、研讨交流活动。教研室马家明和教务处向春萍还分别作了“生本教育”和“有效教学”的专题讲座,引起热烈反响,获得好评。通过此次活动,参会教师普遍认为,巴州二中在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示范“作用,大家受益匪浅。
通过各种培训和校本教研,全体教师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用“有效教学”的理念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学年巴州二中把对近两年入校的青年教师的课改培训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利用每周六下午的时间或学校每周二教职工大会时间,开展了共13次青年教师专题培训。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分别为年轻教师讲课;学校还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杨玲、尹伟红等为青年教师作培训,效果良好。内容涵盖“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有效教学”等。还集中完成了74节青年教师达标课的听课、评课工作,并对每节达标课的学生评教情况作了反馈;评选了11位在培训和达标课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先进青年教师予以表彰。系统而扎实的课改培训工作,使广大青年教师对课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树立了较好的课改意识,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对巴州二中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2007年到2010年,巴州二中用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交流学习、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资源的更新共耗资790余万元。学校正投入资金建设通用技术教室3个,并已给每个教师配齐教学专用的笔记本电脑,计划本学期给每个教室配备液晶电视,目前已给40个教学班配备好液晶电视,配备率已达74﹪。学校还将斥巨资建设综合楼,正在公示阶段,以解决教学设施不足的困难。
没有好的课堂就没有好的教学——
抓课改,打造焕然一新的魅力课堂
邢耀华十分看重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他认为,作为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打造魅力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这样才能创设出好的课堂。
在课改实施中,巴州二中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在课改中注重“守正创新”,并指导探索实践,教学行为已发生突出变化。通过集中培训和自我研修,再到课堂实践,全体教师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了透彻的理解,已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比较熟练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体验学习,并指导学生运用网络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江城足球网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体验,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注重“科研兴教”一直是巴州二中的优良传统。学校通过努力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为教师科研素养的提高创设平台,使教师由“传授型”转为“引导型”,由“单一行”转为“全能型”,由“拷贝型”转为“创造型”,由“经验型”转为“科研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突出一个“研”字,坚持在学中研,研中学;教中研,研中教;说中研,研中说;写中研,研中写。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也是一条幸福的道路。教师们在努力探索和研究中迅速成长,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立足于“实践性、主体性、本土性、文化性”,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增强巴州二中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制定了严密的校本教研制度,规定每两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了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中心发言人、有核心话题、有记录。各学科每学期都有教师上至少一次新课改公开课,供全体教师进行观摩研讨。一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新课改课堂教学比赛”,推出“课改新秀”引动“课改活水”。各学科青年教师也制作了课改课件,供学习、研究和使用;还有一大批青年教师撰写了教学论文。依据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必须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成为教案检查的一个关键点。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邢耀华认为,发展是学生的发展,创造是学生的创造,实践是学生的实践,个性是学生的个性。因此,巴州二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方法提出了三个层面的新要求,一个是最低层面,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人人参加;第二是中间层面,必须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第三是较高层面,则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寻求发展,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在巴州二中的校园里、课堂上,学生是被老师平等对待的、有理智、情感和欲望的完整的人,每一位孩子都能发挥他的天赋才能,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水乳交融。为了真正把创新落到实处,巴州二中将重点放在了新课程改革上。学校把课改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课程改革的一切事务,都由校长亲自抓。
在学校新课程领导小组及校本课程研发小组的指导下,巴州二中已组织各学科组、教研组依照学校地方课、校本课开发方案,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任务。已开发并实施的校本课程有:硬笔书法、科技小发明、合唱、绘画、篮球、田径、乒乓球等。语文教师杨玲编写的《微笑着走过高三》,部分优秀教师编写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指导与案例精选》,教师杨天生、张丽等编写的《高考英语词汇分类记忆》,地方教材《走进巴州》都已校本化,这些成果标志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队伍正逐步形成。
作为校长,邢耀华利用每周一升旗时间向全校师生讲授校本课程《三字经》,一周四句,坚持不断,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没有好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好的育人效果——
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育人
邢耀华认为,教书育人,重在“育”字上,要把“育”落到实处,仅有书本和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育”人。
在教学方面,巴州二中创设的语文学科研究性教学实效活动周、英语学科活动周、数学学科活动周、科学学科活动周异彩纷呈,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生机勃勃,读书活动、少年团校、青年党校和各类学生社团遍地开花,“菜单式选修课程”、“自荐式课程宣传”、“学分制评价管理”、“走班式选班上课”和“校长的讲解三字经活动”高潮迭起,共同构成了温馨、和谐、精彩而极富生命力和渗透力的“巴州二中”文化,为学校的前进提供了源源动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巴州二中在让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创造”二字的精髓。
在管理上,巴州二中勇于创新,实行扁平化管理。学校领导班子在认识到教育专家几乎都集中在教学一线的现实后,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把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了科学、高效、务实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室、年级组与教研组、导师小组与备课小组三级管理制——第一层级各校区采用校长授权制、第二层级重点抓年级组、第三层级重点抓备课组,以弥补教研组管理力度的先天不足。同时,巴州二中还创造性地开创了“双十字”管理模式,即以教研组为纵坐标、以年级组为横坐标的“大十字”和以备课组为纵坐标、以班级导师小组为横坐标的“小十字”管理模式,这样做,双管齐下、双重管理、形成网络,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邢耀华说:“这样的创新做法,在人本、个性与创造的基础之上强调执行与效益,形成了相对理想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构架。这对加强学校管理力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无疑具有强大的效力。”
单就纸笔测试而言,巴州二中就有“开卷考”、“分项考试”、“重考”、“免考”等形式,学生的成绩不局限于一次考试,最后得分基于他一贯的表现。一次班会上的表现、一次集体活动情况、一次课堂发言、一次小组作业的发挥等等都被计入该学生的总成绩。更有创意的是,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他还可以要求参加第二次考试,将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成绩记入档案。为了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卓有成效,巴州二中高中部开设了3门校本选修课,天文地理国际时政心理辅导包罗万象;而初中部则先后开了200多个专题供学生选择。所有的选修课程都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上课,形成了巴州二中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在“一切活动都是课”的大课程理念下,巴州二中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不管校园内外,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艺术实践、科技活动、各学科活动周都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学校文学社、古筝社、管乐队、舞蹈队、围棋社、书画社等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早在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作为中学课改的目标之一时,巴州二中就将其视为课改的重点,进行设计实践探究。新疆2008年秋季进入新课改,现处于研究性学习推行的第三个年头,而巴州二中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由教师杨玲主编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指导和案例精选》已成为校本课程,翻开巴州二中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广告语言魅力研究》、《库尔勒地区校服调查》、《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研究》、《十万元人民币投资》、《建筑设计对库尔勒市民生活及工作的心理影响》、《书商的利润从何而来》等课题既贴近实际又生动鲜活,内容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眼界之开阔、思考之深入,都让人们对这群刚刚进入高一的孩子感到佩服。
在研究性学习中,为了完成《书商的利润从何而来》这一课题,学生们不辞辛劳地到图书批发市场实地考察,走访书店书商,了解书店的运作程序,并对采访过程进行录音和拍照,同时还打电话给中铁快运了解书籍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再到库尔勒这一路的运费,最后根据到手的资料,利用函数图像对书的折后价、销售价、批发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数据分析,绘制成图,其间的艰苦和劳累让这些孩子们大受锻炼。这些研究过程看似琐碎而繁杂,但学生们还是以极大的耐心和创造力成功完成,并从中培养了自己归纳、演绎、反证等数学思维能力,养成了科学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还增长了人际交往的学问。课题结题时,学生们骄傲地说:“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遭遇热情还是白眼,我们都能面对了!”
课程改革给巴州二中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荣誉:2005年,获得自治区第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活动一等奖;2006年,教师杨玲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语文录像课大赛获一等奖;教师李博获全区中青年教师音乐教师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此外还有11名教师在各项比赛中获奖。23名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自治区以上级别刊物上发表。2008年,巴州二中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生源基地学校;2009年,学校组团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总决赛,获得第一;2010年,学校老师参加自治区教学课改成果评选活动,有23人获奖。其中教师杨玲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语文课堂构思》、《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指导及精选案例》被评为自治区一等奖,并选送全国参赛,又获一等奖。
邢耀华说,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发展了教师、成就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没有好的德育就没有好的成才基础——
重德育,砌好学生成长“防火墙”
为给学生砌起一道让学生健康成长的“防火墙”,防止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不断培养学生的“免疫力”。巴州二中决定从孝心教育开始,让学生学会感恩。
巴州二中党委书记秦建中说,学校把孝心教育,融于思想道德教育之中,通过孝心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学校让各班班主任进行了一个调查活动,让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举手,结果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学校针对这件事,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名字的由来,忆一忆个人成长的经历,写一写赞美父母的诗文,回家时为父亲洗一次脚,为母亲梳一次头……使学生在孝敬父母中,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洗礼,感受到成长的责任,从而形成对祖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同学的爱。
多年来,学校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和公休日等教育时机,号召学生自觉行动起来,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深入思考“羊有跪乳恩,鸦有反哺孝”的亲情内涵。学校还实施了“亲情作业——让爱伴孩子成长”工程。具体内容为:为家人做一顿饭;送父母一件礼物,给父母写一张贺卡或者一封信;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给父母洗洗头、洗洗脚、捶捶背、揉揉肩;陪父母聊聊天等“六个一”亲情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深深认识到一个道理:“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爱他人,爱祖国。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
高一(7)班的一个学生在征文中这样写道:“我的父母在深圳打工,我曾为此自豪,当我放假到深圳,看父母在快节奏的都市里为我的学费日夜拼搏,毫无怨言,还对别人自豪地说,自己的儿子在读高中呢!我没有权利不遵纪守法,没有权利不好好学习!”
秦建中说,通过这项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正气上升,同学间打架斗殴的现象消失了,逃学上网的没有了。学校还专门设立心理健康“阳光屋”热线电话,配备了1名心理学专业教师、4名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心理健康医生。开设了心理健康“阳光屋”信箱、博客、QQ号码。
巴州二中有这样一个育人理念:孩子们不仅是来读书的,更重要的是来学做人的。所以学校选中了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激发学生信心的扎实措施。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以活动为载体,以文化为引导,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德育管理体系。确立了以“三条主线”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以德育分管校长——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德育的日常管理,促进德育活动的开展及德育课题的研究;以教学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研室、年级组、学科组教师为主体的学科德育体系,保证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以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为主体的自我道德教育体系,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同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德育体系。三条主线、三个维度紧密结合,形成合力,从而构建起中学生立体化道德教育的实施、运作体系。
与此同时,巴州二中还成立了高中课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制定了《巴州二中高中课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行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完成。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进行,由班主任填写评语并报德育处审查后,在公示栏予以公示并存入学生档案袋中。综合素质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巴州二中的德育借助于多种途径来充分发挥各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明确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的职责,寓道德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做到齐抓共管、标本兼治。最清楚地感受到孩子成长发展过程的巴州二中家长们都说:“我们孩子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巴州二中长期的素质教育!”
巴州二中高度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学校申报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课题,通过了自治区重点课题立项审批。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术研讨会上,巴州二中课题研究获优秀成果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两位教师被评为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在第七、八届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学校两次荣获“集体一等奖”及“先进学校”称号,59人获得奖项。
没有好的校园文化就没有好的育人环境——
抓建设,打造属于巴州二中的品牌校园文化
邢耀华认为,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因此,一定要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浓郁和谐的校园文化渗透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是巴州二中的一项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多样化也是巴州二中的特色之一,巴州二中不仅创造了和谐而高效的管理文化,在实现了“净化、绿化、美化、信息化”的校园里,环境也成就了一种流动的文化。
校长讲解《三字经》,推出班级日志管理策略,以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现在,校园里弥漫着厚重博学的人文底蕴,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达到了“让一草一木说话,让一砖一瓦动情”这个境界。
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文化艺术节”,以专题活动的形式,集中展示巴州二中学生在科技创新和文化艺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校园文化,学校抓住校园广播、班级板报、宣传标语、主题班会等阵地,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学校以“和谐成长,各有特长”为目标,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抓实文化课教学,夯实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力开展体音美特长教育,使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巴州二中在体育、艺术类特长生的培养上也获得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我特色。学生田径队、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乒乓球队健全。常年坚持训练,近年先后取得较好成绩。学校还创建了“巴州二中学生合唱团”、街舞社等,从而形成体音美劳科为一体的帮助学生成长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运动中得到升华,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邢耀华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在以课堂为基点,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创新的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立了“青少年科技制作小组”、“机器人试制研修小组”、车模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为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营造环境。
在第十三届“驾驭未来”全国青少年车模大赛新疆地区决赛中,刘玉龙、兰鑫同学获第一名,团体一等奖,校队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团体第四名;杨朝同学获第十二届“奥迪杯”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模比赛第八名;刘震同学荣获第十二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第三名。
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学习成绩的稳步上升。尤其高考成绩,各项指标在原有基础上,同比增长,稳中有升。近3年来,高考上线率均达98.55%。考入国家“985工程”大学名录排名前十院校的学生就有155人,“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有1989人。
2010年,学校又获一批新的殊荣:教育部颁发“和谐校园”奖、全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奖、第八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展评活动获先进学校奖、第十三届“驾驭未来”全国青少年车模总决赛团体一等奖、自治区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学校奖。
谈及未来发展,邢耀华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只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回归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以务实的精神勇于拼搏奋斗,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百家,学校将迎来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