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智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推动行业生态格局加速转变。高等教育在社会生产中处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最前沿,为数智技术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实践场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近年来,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高校思政工作的面貌。高校思政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总体要求,着力以数字化提升思政工作管理服务水平及思政育人实效。
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面对高校学生体量大和数智环境下接收信息庞杂、思想活跃、个性化强等群体性特点,高校思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育人场域的变化。高校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着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形态,为个性化学习与有效教学开辟了新路径。高校运用大模型技术训练垂直领域智能体,研发出智能助教系统。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实践实训场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安全、无风险的环境中完成复杂的实验操作;策划线上博物馆,让学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参观珍贵的文物展览。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便捷工具,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成效的最大化。
学生学习工具使用习惯的变化。2023年年底,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江城足球网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4.88%的受访者曾使用过人工智能工具,这一数据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高渗透率。其中,大部分学生将人工智能视为完成学业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从资料搜集到难题解答,人工智能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赢得了广泛认可。用户的正面反馈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工具在校园的普及与深化应用。
高等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高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在师生综合评价、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质量评估、绿色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为教育管理和服务赋能增效。建设大数据中心,通过智慧校园、云计算服务、可视化大屏、智能防护措施等方式落地,强化数据整合与分析,持续发挥数据效能。
数智化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数智技术在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应用,尽管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挖潜和深度应用不足。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数据应用多聚焦于可视化大屏的建设,数据分析的深度与指导性不足,缺乏能够驱动决策与优化的关键分析指标。数据收集方面,高校与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平台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阻碍了数据的流通与共享,影响了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形成了数据孤岛,难以实现跨地区、跨学校的资源共享与协同;数据挖掘方面,通用算法模型往往难以直接应用于高校特有的复杂场景,尽管通过投喂垂直领域语料进行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型的适应性,但在具体应用中仍需校准,影响了分析效率与准确性。
育人效果难以评估,投入成本较高。尽管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建设已涌现出多元化的技术探索方向,但尚未形成一套受到广泛认可且成熟的实施模式。众多数字化产品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可量化的评价体系,育人效果难以评估。行政投入作为传统且稳定的支持力量,为高校数字化项目的持续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然而,面对诸如虚拟仿真、智慧校园等前沿技术路线,高校需要投入巨大的先期投资成本及后期维护成本,面临较大经济压力。
缺少思政垂类大模型。高校普遍缺乏针对整体思政工作的垂类大模型,限制了思政工作数据收集整合、处理与分析的能力,制约了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人工智能工具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背后的价值观问题不容忽视。在开发过程中,选择何种语料进行投喂、由谁来进行训练和调试,会直接影响AI工具的输出结果和育人实效。
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实践思路
落实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入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新格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实践。
加强顶层设计,密切关注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一是为确保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定期收集、分析高校思政工作的最新动态与成效。通过全国性平台,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与经验交流,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二是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作为先行者,以项目制形式进行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三是持续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与稳定。开展意识形态与风险研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妥善应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守好高校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底线与红线。
推进数据中台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数据乘数效应。一是构建统一高校思政数据中台。通过数据整合与共享,实现“高校思政育人一张图”,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为思政工作的精准施策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制定。加强数据治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推动数据标准的统一与互认,促进跨校、跨平台的数据共享与交换。三是挖掘数据价值与应用建设。深入挖掘思政数据的潜在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思政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数字素养能力。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提出要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能力五个维度构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框架。建设高水平的数字素养思政工作队伍,是推进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一是常态化开展数字素养专项培训,提升思政工作队伍的数字技能与应用能力。二是研究制定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提升的知识图谱和技能图谱,形成智能化诊断“体检报告”。三是制定相应机制,为队伍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资源支持,鼓励队伍积极探索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持续增强其育人能力。
完善数字保护体系,保障数字资产安全与合法应用。思政数据安全不仅关系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还涉及师生隐私、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安全。一是加强数字资产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数字资产管理制度,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对数字资产的访问权限进行精细化管理。二是构建标准数字保护体系,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监测,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三是保障数字资产合法应用,增强数据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意识,明确应该保护什么数据、能合理应用什么样的数据等。
(作者单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